必威昆山医院运用3D打印医疗技术规避手术神经损伤风险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8-14 11:58

  必威苏报讯(驻昆山记者 占长孙 实习生 邹一萌 通讯员 昆卫轩)术前打印解剖模型,提前规划手术方案。近日,在3D打印医疗技术的支持下,昆山64岁的脊柱患者邱某顺利进行了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,并在医护人员的照护下得以快速恢复,最终成功出院。这也是3D打印医疗技术首次在昆山亮相。

  前不久,邱某因腰痛多年,来到昆山市中医医院脊柱骨科就诊必威。正在出诊的该科主任陈勇对患者评估后,初步诊断其为“腰椎间盘突出症、腰椎椎管狭窄症”,随即安排住院治疗。

  入院后必威,陈勇在科室组织病例讨论,大家一致认为,常规保守治疗只能缓解症状,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病根。而且,影像学可见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严重程度高,有明确的手术指征,结合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,决定选择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。

  然而患者需进行多节段腰椎融合手术必威,如何规避神经损伤风险?在昆山市中医医院医学3D打印技术团队的支持下,陈勇通过术前采集到的患者目标椎体三维信息,运用3D打印技术重建脊柱三维模型,设计椎弓根螺钉的置入钉道,有效控制置钉的位置、方向及角度,从而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成功率,以减少术中置钉过程中神经损伤的风险。

  同时,使用术中个体化导向模板,顺利为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,提高置钉安全性及成功率。术后,患者腰腿痛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,肢体活动无障碍,术后3天即在脊柱支具外固定的辅助下下地行走,术后第7天患者恢复情况良好,顺利出院必威。

  据悉,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目前脊柱手术中最常应用的固定技术,但在椎弓根置钉过程中存在损伤神经与血管的风险,提高置钉安全性及成功率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研究的重要内容必威。3D打印技术能在短时间内“打印”出任意复杂形状与结构的物体,而骨骼作为一种硬组织,形态与结构相对恒定,采集自CT等影像学图像的骨骼数据后经转换,即可获得3D打印所需的数字模型文件。正是由于这种便捷的数据转换途径,3D打印技术在骨科,尤其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明显早于医学其他领域,发展也更为迅速。

  “以往,脊柱外科医生仅能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制定手术方案,但3D打印技术的出现,可以客观、立体、快速地复制出患者目标脊柱的1:1实物模型。”昆山市中医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这也可根据需要建立不同的剖面打印图,利于更直观地观察特定区域的骨、血管、脊髓神经等毗邻关系和个体化解剖特点,制定精细化、个体化的手术方案,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或某些穿刺诊疗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,实现更加精准、个性化的治疗。